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

伍永佳:《秋江惜別》

 伍永佳:《秋江惜別》

伍永佳現場演唱的藝照
  伍永佳(1941~1996),廣東新會人,著名粵曲演唱家。六歲時不幸意外失明,在父親的刻意栽培下學習曲藝。據說由於沒有適合的導師,只好整天坐在留聲機旁,因而熟聽小明星等名伶名曲,奠定日後基礎。十三歲開始以琴為伴,往返於江門、新會一帶,行歌賣藝。伍氏嫺熟高胡、秦琴和木琴演奏,能自彈自唱。唱腔的特點是嗓音清潤,行腔婉轉。他除了早年精研「星腔」外,其後亦吸收了凡腔、風腔之長,且自成一格。從1976年起,先後錄製粵曲共四十餘首。主要代表作有:《祭玉河》、《祭瀟湘》、《秋江惜別》、《聞雞起舞》、《蘇武牧羊》、《屈原》、《文天祥黑獄囚歌》等。

  《秋江惜別》的故事,取材自明代萬曆年間高濂撰寫的《玉簪記》。話說河南書生潘必正,承父命往臨安赴考,不幸染病落第,遂往投靠其於金陵女貞觀出家的姑母。觀內有一年輕道姑陳妙嫦,冰清玉潔,容貌美甚。二人暗生情愫,藉琴曲挑引,互訴心跡,不久更幹出越軌勾當。最後東窗事發,觀主大怒,斥命潘必正夜半離庵,上京應試。由於事起倉猝,二人來不及道別。妙嫦得悉必正已離開,乃追舟秋江之上,執手泣別,並以玉簪相贈。

  此故事幾可謂家傳戶曉,即就粵劇曲藝而言,有關「琴挑」、「追舟」的作品便不少。這個版本的《秋江惜別》,乃陳錦榮所撰曲。細味曲詞,文筆亦頗不俗,特別值得稱讚者,乃在曲牌調遣,可謂乾淨利索,過轉自然;梆黃、小曲、歌謠,三者比例適中,久聽亦不令人生厭。


全曲歌詞如下:

  (鳳凰台)霧靄沉沉鎖蒼山,曉風送行舟。水潺潺,臨安赴試去難還。雁唳秋雲,離愁滿懷,倦客愁思重若山。

  (南音)遙望霜林古寺,隱約有無間,念意中人遠欲見難。恨煞姑母無情,驀地鳳飛鸞散。秋江惜別,叮嚀有幾番。此際憔悴潘郎容消減,悶對流波歎,又見碧波猶似眼波橫。

  (貴妃醉酒)尚憶禪房春宵夜,正是更深夜已闌。我步月中庭內,妙嫦翠袖輕挽,花間把琴彈。恰似神女下塵寰,雪裏梅花綻。

  (木魚)我這裏客居禪房傷孤寂,芸窗苦讀歎形單。她那裏懶對紅魚含春意,幽思盡向錦弦彈。

  (雨打芭蕉中段)幾許閑悠續續彈,莫道出家人,悠然似雲閑。傷流年,惜春歸,見佢輕輕嗟歎。我憐弱女,想起那蓬萊本虛幻,又那堪年年禮佛壇,添香把神參,伴禪燈度晚。

  (反線中板)有知音,千里來,寄意借瑤琴,相逢恨晚。只願同賦關睢,不圖龍門魚躍,情暗訂,贈玉簪。誰料風雨催花,姑母覷破私情,只道犯清規,難諒鑑。迫我起三更,臨安去,道是蟾宮有路,應把桂枝攀。殘月天,楊柳岸,

  (反線二王)惜別相看,惟淚眼。一樣相思,愁牽兩地,徘徊難捨,淚隨秋水,伴孤帆。只恨江水悠悠,難為紅葉傳詩,竟似銀河波泛。霧沉沉,波渺渺,雙星欲渡,未見鵲橋橫。

  (秋江別中段)盼今宵,兩心牽,共數更殘。念她古寺香燈裏,老卻朱顏。怎把紅魚拋卻,畫閣共憑欄。盼深宵,魂夢中,喜相見。花間月下,柔情盡寄新聲細把琴彈。

     


  
    《秋江惜別》(舊版,十分鐘刪節版)             《秋江惜別》(新版)

  伍永佳曾先後兩次錄唱《秋江惜別》,新版應是九十年代初製作的CD版,亦是現時網上流傳甚廣的版本;至於舊版,今天已甚難找到,乃灌錄於八十年代初。比較兩個版本的行腔處理,存有頗大的區別。最明顯者,就是末段的〈反線二王〉,新舊兩版可謂截然不同。其次,新版的〈南音〉,結尾處是先行收煞,然後才唱〈貴妃醉酒〉(這應是新版的一大敗筆),舊版卻一氣呵成;又,新版所唱的〈雨打芭蕉〉,省略了最後的「添香把神參,伴禪燈度晚」十個字。

  如果一定要判斷兩個版本孰優,筆者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舊版。舊版的行腔比較流暢爽朗,演繹得極度細膩,新版則略嫌拖沓和粗糙。特別是那段〈反線二王〉,筆者總覺得新版聽來不是味道。當然,這可能只是筆者的先入為主而已。

  (筆者八十年代初在廣州旅遊時購買的錄音磁帶,一直保存至今,完好無缺。可惜家中的錄音機早已壞了,不能播放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