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8月17日 星期日

廣東音樂選(11)步步高

廣東音樂選(11)步步高 


 


  《步步高》是一首頗有特色的廣東名樂,也是呂文成的代表作之一。樂曲借鑑了西樂的特點,屬於廣東音樂輕音樂化的先驅作品。樂譜最早見載於1938年沈允升編的《琴弦樂譜》中,上世紀三、四十年代已十分流行。

  此曲一如其名,旋律活潑激昂,節奏明快。首句便出現突發性的八度跳躍,中間大量運用重複以積聚力量,音浪疊起疊落,一張一弛,富有動力,給人以一種奮發上進的積極意義。因此在香港的喜慶場合(特別是每年的春節),《步步高》無疑是電台、電視台與大眾娛樂場所播放率最高的廣東音樂。

  上面所選錄的兩個版本,左邊的那個較富西樂味道,右邊的則廣東音樂個性十分突出。今天年過四十的人,一聽見前者的調子,應該不難回憶起當年香港電台一套十分成功的電視連續劇集--《獅子山下》。良鳴(飾演德叔)無疑是極優秀的演員,其餘像曾江、葛劍青、陳嘉儀等,俱令人十分懷念。

   

2008年8月16日 星期六

廣東音樂選(10)彩雲追月

廣東音樂選(10)彩雲追月

 
       交響樂團版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高胡協奏版

  任光(1900~1941),浙江嵊縣人,自少喜愛音樂。1919年到法國勤工儉學,學習鋼琴調音技術與作曲,當過鋼琴修理工人。1928年回國,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任職,其後參加了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小組和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。1934年為電影《漁光曲》創作了同名的插曲(由周璇主演並主唱),一舉成名,以後又創作了《抗敵歌》、《月光光》、《新蓮花落》、《大地行軍曲》等電影插曲和一些著名的抗日救亡歌曲,如《打回老家去》、《高粱紅了》、《洪波曲》等。1940年起他在新四軍軍部做音樂宣傳工作,皖南事變時遇害,年僅41歲。

  1932年,任光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任音樂部主任時,曾同副主任聶耳(1912~ 1935)一起替百代國樂隊編寫過一批民族管弦樂曲,並灌制唱片,其中包括《彩雲追月》、《花好月圓》和《金蛇狂舞》等等。1950年代初,《彩雲追月》曾被改編灌錄成舞蹈節奏的唱片﹐供當時作交誼舞會之用。1960年,彭修文根據中央廣播民族管弦樂團的樂隊編制,替《彩雲追月》重新配器,成為國宴上的一首演奏曲目。

  此曲的主旋律,以富有民族色彩的五聲音階為素材,吸收了江南絲竹的音調和配器特點,但同時也借鑑西洋的作曲技巧,採用典雅的「探戈」舞曲節奏。樂曲簡單質樸,藉著舒情優美、線條流暢的旋律,把人們帶進浩瀚夜空中,領略那「皎潔明月動,彩雲緊相隨」,如詩似畫般的迷人意境。

  全曲可分為三段。在第一段,悠然自得,從容不迫,使音樂在平和中透露出不動聲色的活力。第二部分的旋律,乃第一部分抒情的延展,沒有明顯的對比或衝突,只有和諧、圓融。最富有動感的應該是第三部分,應答式的對話語調,仿彿是雲月嬉戲,忽上忽下,忽進忽退,情態逼真、意趣盎然。

  《彩雲追月》是否屬於廣東音樂,不少人是持著「保留」甚至是「反對」意見的。他們認為作者任光既非廣東人,樂曲的素才亦非源自粵樂,雖然幾十年來,廣東藝人一直喜歡演奏它,粵曲作者喜歡把它填詞來演唱,但它畢竟不能夠視之為「廣東音樂」。筆者的淺見,這個問題其實不值得多作爭拗。我們只要比較上錄的兩個版本,味道顯然是有所不同,後者流露出強烈的廣東音樂風格。今天我們把它視作「廣東音樂」,並無多大不妥。

  《彩雲追月》以其抒情優美的旋律、淡雅清幽的風格,一直深受人們喜愛。在作品面世後的幾十年裏,它曾被改編成各種器樂獨奏、合奏曲,王建中更據其改編成同名鋼琴曲。不過,此曲相對地較少被引入粵劇。至於70年代粵語流行小調,最著名者當首推《幾度夕陽紅》和同名的《彩雲追月》了。 

 



2008年8月15日 星期五

廣東音樂選(9)漢宮秋月

廣東音樂選(9)漢宮秋月


          高胡版本                     二胡、古箏版本

  中國傳統器樂作品中,有不少在經過長期的流傳,被眾多民間藝人加工改編後,雖然曲名仍舊,但格調跟原來者卻相差甚遠。《漢宮秋月》原為北曲,格調十分哀怨。廣東音樂家在其旋律基礎上,加入一些屬於粵樂語言的裝飾性華彩,使它在感情上變得較為細膩輕爽。

  過去國內的音樂評論,大多傾向認為此曲的主題為「宮怨」,作品所描寫者,乃一群宮女在秋月下的哀怨悲愁。此外,也有人以為它「描述漢代的巍峨宮殿,在秋高氣爽的月光下,展現出一片美麗壯觀的景致。」筆者淺見,此類觀點俱不免過於膠著,對於欣賞樂曲反起窒礙。其實,曲名以「秋」配「月」,已經很有氣氛了,再加上「漢宮」,更加添一份歷史的悠厚之感,讓人思想騁馳,絕不止是「悲秋」而已。李白《西江月》詩:「舊苑荒臺楊柳新,菱歌清唱不勝春。只今惟有西江月,曾照吳王宮里人」,跟此曲的意境極為配合,聽者不妨循此方向作欣賞。

  此曲一名《三潭印月》,據說是三十年代呂文成等人在上海將此曲錄製唱片時,因地近杭州,故特取西湖十景之一的「三潭印月」為名。至於今天國樂版的《漢宮秋月》,其實是民國年間二胡家劉天華根據廣東音樂而改編的,因為改動得太厲害,驟聽起來不容易察覺二者之間的承傳關係。


 
                兩位廣東音樂名宿的作品,今天可謂彌足珍貴

 
    外省玩家演奏的《三潭印月》          唐滌生遺作:《再世紅梅記》第三回《折梅巧遇》選段

  盧家熾與邵鐵鴻的版本,二者俱是簡樸而有味道。特別是熾叔的版本,除了二胡外,伴奏樂器只有一把三絃和一個小鈴而已,而效果卻接近於天籟。據說那是1960年代他在香港電臺某次的即席廣播,更具頗珍貴的歷史價值。

  左下視頻中玩高胡的是紀向榮先生。紀先生是天津人,他的這個版本,也是區區十分喜歡的。特別是那個大滑音,華麗中透露著一份夢幻感,把西湖月夜的美境烘托得淋漓盡致。


  一般而言,凡把《漢宮秋月》譜詞收進戲曲中,氣氛都不會太悲傷。唐滌生所撰的那段《折梅巧遇》,用詞極為典雅,跟現今所謂的填詞人相比,語文功夫有若雲泥之別。論文采,無可挑剔,只是唐氏筆下的愛情故事,總覺是略嫌「真實感」太過,無論是裴禹、趙汝州、蔣世隆等等,都是失諸輕浮,缺乏一種可歌可泣、蕩氣迴腸的感染力。

(旦):花客負了,紅梅在眼前。
(生):何以倩女忽向俗客輕嗔怨?莫非愛惜玉梅花,未容隴生憐?
(旦):尚有花魁顧影憐,亦任你來獨佔。
(生):心已亂!紅梅和綠柳,一般春風面,栽花插柳兩處相牽。
(旦):奇逢是有緣,既失柳浪啼鶯,何不轉愛繡谷燕?雪中天,採得解語隴上眠。
(生):([白]估唔到我落拓之情,何幸尚有姑娘憐我。)
(生):我似孤舟失軚,破浪半海轉;又似風箏一旦線斷,任憑那風侵雪掠,掛在百花村。
(旦):何愁斷了弦,退歸武陵源,住繡谷棄俗緣,得花氣再熏暖。繡竹苑,請將佳客姓名傳。
(生):我是山西館客喚裴禹,
(旦):我慕君風采早經夢裡牽。
(生):梅代柳,相愛後,也得閑愁盡斂,願守相思店。
(旦):相思店,曾未同渡客船,終身靠郎憐。


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

廣東音樂選(8)平湖秋月

廣東音樂選(8)平湖秋月

 


  此曲別名《醉太平》,大約出現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初,堪稱廣東以至中國音樂一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。作者呂文成(1898~1981),乃廣東音樂發展史上最重要的創作家和演奏家。他一生撰寫了近 200首音樂譜子,參與灌制了 300多張唱片,曾與何大傻、尹自重、何浪萍等人并稱樂壇「四大天王」。

  呂文成不但擅長演奏多種樂器,同時亦是著名的子喉唱家,首本名曲為《燕子樓》。呂氏出生於廣東,擁有廣東人敢於創新、西化的性格。他曾積極引進各類西洋樂器(如木琴)於廣東音樂中,開一代風氣。但更重要的是,他創製出高胡(即粵胡)。

  呂氏早年隨養父旅居上海,接觸到不少江南絲竹音樂。江南絲竹以音色柔和的二胡為主奏樂器,然而定絃較低,不適合粵劇伴奏的需要。呂氏受此啟發,遂將二胡外絃由絲絃改為鋼絃,調高定絃五度為G、D,演奏時置於兩腿之間,藉以控制音色與音量。高胡發音在明亮中帶著嬌柔,地方色彩鮮明,從此便成為廣東音樂以至粵劇的頭架領奏樂器。

   
             五、六十年代香港歌壇名家呂紅乃呂文成的千金

  高胡的出現,對廣東音樂的發展影響極大。因為在「硬弓」時期,粵樂主奏樂器二弦是不換把位的,曲調遂常迂回於八度之間,花巧變化較少;到了以高胡為主奏樂器,曲調即向高把位發展,既擴大了音域,同時在演奏上亦增加了滑指換把等多種手法,表演技巧大大地豐富起來。


  「平湖秋月」乃西湖十景之一,據說作者曾於某年中秋時份旅遊杭州,因見西湖景色秀麗,幽靜迷人,一時間觸景生情,遂創作此曲。全曲節奏流暢,平和靜謐,美妙地刻畫出西湖秋夜--柳岸和風,水漾微波,素月清暉--的詩般美景,具有濃郁的廣東音樂風格。

  嚴格而言,《平湖秋月》只能視為呂文成「改編」的作品。有關此曲的音樂源流,流傳著幾種說法:一說謂此曲脫胎自浙江民間音樂,乃由江南絲竹八大套中的《歡歌》發展而成;粵樂家甘尚時則謂此調原為古曲,在北方流行的曲名為《閨舞》。孰是孰非,只好留待音樂史專家定奪。

  由於此曲旋律優美,廣泛被粵劇戲曲引用,不少撰曲家曾替其譜上新詞,作為獨立小調演唱。


 



  粵劇運用此調極廣,筆者最喜歡的首推《柳毅傳書》的花好月圓了,諧趣中不失典雅莊重,可謂百聽不厭,相比《遊龍戲鳳》的「甜甜甜,乜你叫鳳姐咩確係甜」,後者顯然是粗鄙巿井多了。


4:05開始

旦:我未遺忘,市上村姑競傳言,爭相說你入過京都去求名,不料未進場試便折轉,轉返故園。終日情懷落索,喃喃自語,對窗凝看天邊遠。今春應試曾何遇,夫君是否有一段未了緣?

生:誰曾見?毋妄斷,我不過係愛雲山水深遠。推窗作賦平常事,要觀星望月至得好月妙聯。

旦:此事有鄰人看見,私語君情性俱改變。夫妻,相悽相守更應相助,有事郎君休將妻欺騙。

生:我心中羞慚未敢多言,諒我胡言一片,更諒我一生正直行為未有不儉。

旦:龍家,龍女,龍姓,出自你口中,說明了,夫君西去有一段未了緣。




廣東音樂選(7)禪院鐘聲

廣東音樂選(7)禪院鐘聲



  
   崔蔚林(1912~1978),廣東番禺縣南村人。1938年曾到香港,以粵曲、粵劇伴奏為業;1952年回到廣州,在珠江劇團、廣東粵劇院工作。由於出身成份不好,屢遭批鬥,境況淒涼。《禪院鐘聲》乃崔氏最著名的作品,約撰於1949年,據說最初的創作靈感乃來自其家鄉雷峰山的千年名剎「海雲寺」。(按:該寺於1940年抗日戰爭期間被土匪夷為平地,現正計劃重建)。

  《禪院鐘聲》吸取了佛教梵唄的某些特點,全曲採用了「乙反」調式。所謂「乙反」調,就是正線(合、尺為定絃)中突出使用乙、反兩音。由於這種調式帶有濃烈的淒涼、哀怨氣氛,一般多用來表達悲痛、不幸和哀怨的情緒。在樂器使用上,《禪院鐘聲》最適合以椰胡、洞簫和古箏(或揚琴)為主的小組合奏。

  《禪院鐘聲》全曲的結構,可分為兩部分。開首部分是深沉的慢板,給人一種傷感、遲疑,又略帶有期望之情,委婉而含蓄,反映了當日巿民階層在戰亂流離中的精神抑鬱。第二部分是由一段1/4拍子的段落,重復三次所組成,音樂由慢而漸快,結尾活躍起來,表現出人們對未來的展望,對光明的企盼。

  由於旋律悅耳,《禪院鐘聲》很早便被粵曲粵劇吸收,當作小調歌唱。其中最為流行的版本,當推六十年代由蘇翁填詞的同名粵語流行曲。原曲乃鄭錦昌所唱,翻唱者則不計其數。此曲過去流傳極廣,中年以上者,幾乎無人不懂得哼上幾句。

 

  歌詞雖然未算鄙俗,但膠著於情情愛愛,有礙對曲調的欣賞。特別是其中「為愛為情恨似病,對花對月懷前情」云云,今天聽來,相當土氣。

2008年8月7日 星期四

廣東音樂選(6)春到田間

廣東音樂選(6)春到田間
  
 

  1957年,林韻撰曲。樂曲旋律優美,情緒歡快,表達了春耕時農田忙碌的情景。樂曲中段有幾句頗像農夫在勞動時互相呼應,粵樂語調十分鮮明。全曲在創新之餘,基本上仍能保存舊有的精粹。1949年後國內新創作的廣東音樂,筆者最喜愛者,就是這一首了。



  按:1957年時值新中國和蘇聯關係發展的蜜月時期,同年大陸正好有一齣蘇聯電影《春到田間》譯製上映。故事主題無非是對集體奴役主義的歌功頌德,大致是講述烏克蘭某地區的一個村莊,當實行農業集體化後,遇到種種困難及其克服經過,最後當然是「豐收」等一片歡騰景象,社員們過着天堂般的幸福生活云云。林韻創作此曲的背景,或多或少與此有關。


廣東音樂選(5)春風得意

廣東音樂選(5)春風得意

 

  梁以忠(1905~1974)是粵劇曲藝界的殿堂級大師,地位十分崇高。他擅長演奏多類樂器,吹拉彈敲,樣樣皆精,尤其是小提琴的造詣,更加爐火純青,名家王粵生也曾向他學藝。此外,他亦是知名的粵曲唱家,曾將粵謳融入梆黃,形成所謂的「解心腔」,委婉抒情,別具一格,代表作有《明日又天涯》、《重溫金粉夢》等。

  可惜梁以忠甚少作曲,最著名者可算是《春風得意》了,其次還有《落花時節》和《鳳笙怨》(皆梁氏自撰粵曲《明日又天涯》中的新創作小曲)。據說《春風得意》的前身名為《凱旋歌》,是1930年代後期一套古裝電影《廣州三日屠城記》的插曲(另一支為《斷腸詞》,俱為梁氏所撰)。由於曲調十分動聽,友人乃著其單獨用樂器演奏,另加標題,灌成唱片。

  此曲旋律婉囀,華麗流暢,瀟洒大方,表達了在春光明媚、萬物欣欣向榮的景象下,人們如沐春風、歡快偷悅的心情,跟孟郊詩句「春風得意馬蹄疾,一日看盡長安花」的意境頗為相合。由於它深受聽眾歡迎,不少編曲者皆把它譜上新詞,納入於戲曲中。

  右邊那個版本是曹和先生臨終前不久的錄音,圖中可見他當時已因喉癌切除了聲帶。曹先生並非廣東人,他出身北京的世家望族,1949年受盡毛共的迫害,家破人亡。據說他平生最喜愛的廣東音樂曲目就是《春風得意》,儘管現實受盡磨難,但仍嚮往「春風得意」的心境。就是憑著這份樂觀的信念,最終才能熬過那段崢嶸的歲月。



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

  1957年7月21日《大公報》載有錦城春氏的分析文章,謂此曲「旋律悠揚跌宕,有激昂的地方,樂句較促,一如迸發內心的積忿。有平靜的地方,樂句和鬯,很像細細思維,輕輕傾訴。有哀怨的地方,樂句低沉,似是無可奈何的幽咽和啜泣。樂句的節奏,在長、短、緩、急,有很適當地編排,樂句情緒就相隨著這樂句節奏,儀態萬千地流露出來,這就是《春風得意》的特別出色之點。」


 


 
二王解心腔屬於粵曲欣賞中的超高境界,細聽《明日又天涯》中2:55 「驚心欲別不成歡,執手相期唯有淚」幾句,真是繞樑三日,聽出耳油!




2008年8月6日 星期三

廣東音樂選(4)下漁舟

廣東音樂選(4)下漁舟



 

  「竹喧歸浣女,蓮動下漁舟」,這是王維著名的詩句,但這首《下漁舟》所描述的場景,恐怕遠遠比詩句來得熱鬧和歡欣。樂曲節奏明快,鏗鏘有力,充滿了喜慶的氣氛,大概是想表達千帆並舉,收穫萬斤的豐收情景。

  此曲較適合用硬弓組合(二絃加喉管等)來演奏,更能表現出那種渾厚粗曠的獨特美感。已故的廣州樂師梁秋(1907~1982),綽號「喉管秋」,其首本名曲,就是以短管來獨奏《下漁舟》。

  喉管這種樂器,其前身最早可追溯到六朝至唐宋年間的篳篥,是當時中國最重要的樂器。其後流傳到日本、越南等國,他們至今仍舊是以「篳篥」或「篳」來稱呼管子。


2008年8月5日 星期二

廣東音樂選(3)鳥驚喧

廣東音樂選(3)鳥驚喧


 


  樂譜初見於沈允升所編的《弦歌中西合譜》(1929)。此曲的最大特點,是「正線」與「乙反」調式的交替運用,因而能夠在平淡穩重的氣氛中,帶出淡淡的憂傷。有論者分析此曲,認為其主題思想乃屬於閨怨。「打起黃鶯兒,莫教枝上啼。啼時驚妾夢,不得到遼西」。曲中描述少婦在思念良人時,因鳥驚喧而引起煩惱,以及其情緒的變化。此可備一說。今按《牡丹亭.游園》云:「恰三春好處無人見,不提防沉鱼落雁鳥驚喧」,曲名可能是典出於此。順此思之,「原來姹紫嫣紅開遍,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。良辰美景奈何天,賞心樂事誰家院」......,此曲亦未嘗不可循著少女傷春情懷的方向欣賞。
 

  但筆者個人的體會,此曲沉鬱頓挫,流露著一份頗為濃烈的蒼涼感,更像是一位失意落泊者,於薄暮黃昏時,獨行於幽林深篁,因鳥兒受驚喧鳴,喚起了自己的慌恐與愁思。

  此曲的作者,一說是何柳堂(1874~1933)。按早期的廣東音樂作品,在民間流傳的過程中,俱經歷過無數樂師的加工整理。何柳堂極可能就是其中一位《鳥驚喧》的加工者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2008年8月4日 星期一

廣東音樂選(2)連環扣

廣東音樂選(2)連環扣


 
        呂文成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版本                    余其偉近年的版本


  《連環扣》乃嚴老烈根據廣東民間樂曲《寡婦訴冤》改編而成。原曲節奏較慢,悲苦哀怨,嚴氏以揚琴右竹法加花,並採用五度轉調方式演奏,樂曲情緒遂為之大變,成為一首活潑明快的樂曲。全曲起承轉合,結構緊湊,如環環相扣,故取名《連環扣》。此曲華麗流暢,十分「醒神」,乃筆者第二首最喜愛的廣東音樂。

  嚴氏原名興堂,號老烈,具體生卒不詳,活動於清末民初(約1850~1930之間),乃最早期知名的廣東音樂家。除了《連環扣》外,他還曾將小曲《三寶佛》加花,改編為著名的《旱天雷》和《倒垂簾》;又將《到春來》改編為《到春雷》。由於嚴氏最擅長揚琴,他改編整理的曲目,多為揚琴獨奏譜子,風格亦頗接近,多屬於節奏明快類型,充分發揮了揚琴密打竹法和善於演奏大跳音程的特長。


 
  總是覺得,拉高胡的人就是梁振英,打揚琴的則是鄭經翰                廣東音樂後繼有人了



2008年8月3日 星期日

廣東音樂選(1)楊翠喜

廣東音樂簡介

  「廣東音樂」是流行於珠江三角洲一帶(粵方言區),以嶺南民間曲調(特別是粵劇牌子曲)為基礎,並吸收其他地區(尤其是江南)音樂的養料,逐漸發展、完善起來的一個地方樂種。由十九世紀下半葉開始,它至今只有不過百多年的歷史。但因其簡短樸素,富於生活氣息,地方色彩濃郁,具備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魅力,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,一直風行於省、港、澳地區,擁有極廣泛的聽眾基礎。

  最早期的廣東音樂,以琵琶為主奏樂器。至廿世紀初,出現了「五架頭」的組合,即以二弦、提琴(一種類似板胡的中音樂器)、三弦、月琴、橫簫五種樂器合奏,發音嘹亮高亢,風格粗曠硬朗,適合戶外戲劇演出的需要,俗稱「硬弓」(硬野)組合。至1926年,呂文成創製高胡(即粵胡)成功,粵樂開始採用「三件頭」形式來演奏,即以高胡主奏,輔以秦琴,揚琴,俗稱「軟弓」組合。在三件頭基礎上,再加進椰胡、洞簫,即為新的「五架頭」。其後陸續增加許多中西樂器,如:梵鈴、大阮、中胡、嗩呐等等,廣東音樂的表現更為豐富,地方色彩更加鮮明。

  由於以高胡或梵鈴領奏的「五架頭」,音色較柔美,廣東音樂的風格亦隨之大變。總括而言,定型後廣東音樂的主要特點是:結構短小,曲調流暢,華麗優美,細膩纏綿,委婉動聽,既缺乏洶湧澎湃的激情,亦沒有幽深奧妙的哲理。

  根據不完全的統計,截至廿世紀四十年代,廣東音樂的曲目已達五百多首。1949年以後,又陸續出現一批新作品,至今名曲已不下數百首之多。以下所選錄者,只屬於筆者個人最喜歡的。



廣東音樂選(1)楊翠喜


  

  《楊翠喜》乃筆者最喜歡的傳統廣東音樂曲目,樂曲旋律舒悠優美,特別是中間幾節,頗像是遊春者的一問一答,又或是一位惜春少女在自言自語,廣東音樂的語調十分鮮明,令人百聽不厭。樂譜最早見載於1934年丘鶴儔所編《國樂新聲》中,作者已無從考究。粵樂大師呂文成先生認為《楊翠喜》最能代表粵樂神髓,故在其追悼會與出殯儀式上,此曲被選作背景音樂,反覆播放。

 

 


  按:「楊翠喜」乃清末天津一名妓,跟弘一法師(李叔同)曾有過一段姻緣;1907年發生轟動一時的楊翠喜賄賂案件。據說她曾跟康有為、梁啟超等有所來往,百日維新中掩護過維新派。因此,一說《楊翠喜》本來是有曲詞,寫的正是對楊氏的歌頌,後因旋律動聽,曲詞反被人遺忘了;一說《楊翠喜》原名《得勝令》,時人因為有感於楊氏的高尚人格,故此把這首傳統古曲更名,以作紀念。不過,此類說法一來沒有充分的證據,更重要者,樂曲氣氛跟剛烈女性形象根本不配合。既然這段故事對於我們欣賞《楊翠喜》毫無幫助,大可不必理會。


  《楊翠喜》的曲調,今天在香港仍是家傳戶曉,除了它曾被眾多粵劇戲曲採入為唱段外,最主要原因是名撰曲家蘇翁(1932年~2004)曾替其譜上歌詞,取名《分飛燕》(原名「囑咐話兒莫厭煩」),1973年由甄秀儀、陳浩德灌錄成唱片,此後流傳極廣,無數歌伶曾翻唱,堪稱上世紀70年代香港最經典的粵語流行小調。在眾多版本中,最為人稱頌者,當首推1974年麗莎和呂達的版本。但平情而論,七十年代的粵語小調,未必適合今天人的口味了。

 

 

那個版本最有舊日的廟街FEEL呢?

2008年7月10日 星期四

廣東南音(一)《痴雲》

廣東南音(一)《痴雲》


  《痴雲》乃名撰曲家王心帆替小明星編寫的一支粵曲,小明星藉此竄紅,聲譽鵲起,形成所謂的「星腔」。《痴雲》原曲頗長,後被灌錄成唱片,因受當日科技水平所限,故只截取首段南音部份。由於詞藻典雅,唱腔優美,長短適中,數十年來一直深受唱家喜愛。

                    
              小明星(1913~1942)               王心帆(1896~1992)


甲)王心帆與小明星

  小明星原名鄧小蓮,後改名鄧曼薇,廣東三水人。自幼父母雙亡,由養母六嬏(人稱龜婆六,嗜賭成性)撫養,十二歲便開始登臺賣唱。憑其藝術上的天賦,1930年代即紅遍省港澳歌壇,與徐柳仙、張月兒和張惠芳等歌伶并稱「四大平喉」。所創「星腔」,以行腔婉轉、幽怨抒情見稱。1942年不幸因肺病去世,年僅29歲。

  王心帆乃廣西人,生於廣州,年紀比小明星大17歲,頗具古典文學修養。他原在報社工作,一次經友人的介紹,認識了小明星。兩人一見如故,王氏遂為小明星撰寫《癡雲》。此後續有新作,合共三十多首。小明星出殯時,他是其中一位挽棺者。王氏高壽,享年九十六,但一生並不顯達,曾當過記者、教員等職業,無甚足述。抗戰勝利後,移居來港,生活主要依靠替報社撰稿。他居於港島灣仔區,直至臨終前,一直是龍門茶樓的常客。

  有關小明星的生平,經過好事者的渲染,頗具浪漫色彩。例如一般流傳,謂1942年小明星於廣州西關添男茶樓歌壇賣藝,當演唱《秋墳》時,至「鴛鴦未歸芳草死,只有夜來風雨葬梨花」之句,即猝然吐血,不支暈倒,經送院搶救無效,翌日去世。王心帆在回憶錄裏即謂:「寫《秋墳》給她唱時,朱子範笑說『秋墳鬼唱詩』,有些不祥,她還笑答,我不迷信的,而《秋墳》亦是她成名的曲,亦是使她魂歸離恨天之曲。」(按:有人對小明星死於歌壇之事表示懷疑,可參趙吾源:《粵海遺珠:廣陵絕響小明星》一文。)

  特別是小明生的愛情故事,更是影視娛樂的上佳題材。小明星一生未婚,愛情道路極為坎坷。最初她曾跟一位富家子弟有過海誓山盟,後因對方父母反對而告終,小明星因此而仰藥自盡,幸被發覺而撿回性命。她又曾傾力出資幫助貴州年青音樂家蔡保羅留學法國,蔡亦替小明星撰曲(如《孔雀東南飛》),自號「紫薇郎」。豈料蔡學成歸國,竟已另結新歡,小明星因此又再度服毒自殺。小明星在情場屢遭挫折,曾考慮下嫁當時廣東軍閥陳濟棠(綽號南天王)的五兄陳維周(此人乃混球一名)為妾,王心帆對此的忠告是:「憐卿薄命甘為妾」,小明星遂打消此念頭。據說她亦曾主動啟口,表示願意嫁給王心帆,但王以窮苦文人自居,所謂兩袖清風,收入菲薄,恐難養妻活兒云云而婉拒。筆者從比較現實的角度設想,小明星之言,可能只是一時的感慨,或者是半開玩笑;王氏自慚形穢,不敢輕易接受,則可能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(等待著對方進一步的請求,免為其難才答允)。至於不少人認為王心帆由於痴慕小明星,「終身不娶,年年在她的忌辰到墓前致祭」云云,恐怕純屬美麗臆想。事實上,王心帆後來亦訂過婚,可惜未婚妻於五十年代初死於急性腹膜炎,王才以鰥寡終身。

  小明星的名字「曼薇」,其實是出自王心帆的建議。他亦曾親撰《小明星鄧曼薇傳略》。此文內容比較簡單,只七百餘字。1985年,王氏已年屆九十,在香港出版《星韻心曲》18首,把當年最得意的作品彙集成篇,以紀念他跟小明星的一段友情。香港電台亦專誠邀請小明星唯一的門徒陳錦紅,演唱此十八支粵曲,並錄音保存,可惜一直未見有鐳射唱片發行。(《星韻心曲》於2006年經整理後再版)
1952年香港將小明星的生平拍成電影:《小明星傳》
秦劍導演,小燕飛、吳楚帆、何非凡等合演

  有關小明星的藝術成就,喜愛粵曲的人,大多耳熟能詳,不必贅述。今只舉一例。已故的慈善伶王新馬師曾(鄧永祥,1916~1997),以擅唱南音,獨步戲壇。而其藝名乃開山師傅所改,祥哥本人並不認同。據說某年祥哥接受香港電台訪問,當被問及藝名是否因其唱腔仿效馬師曾(1900~1964)時,祥哥頓時面露不悅,答道:「邊個夠我唱得好!我駛學人?!」真可謂老氣橫秋。其實,祥哥早年頗有謙虛求學精神,能廣泛吸取各家專長。三十年代,他便經常是小明星曲壇的座上客。因此,「新馬腔」無疑是借鑑過「星腔」藝術特點的。當時的普遍風氣,老倌與歌伶間互相嫉視,祥哥倒算是比較開放,難能可貴。

  一般而言,藝術家的成就,大抵是先經過廣泛吸收,再千錘百鍊,然後才更上一層樓,極少能夠完全閉門自創。新馬師曾如是,小明星亦如是。據說小明星的開山師傅肥仔銳,曾向瞽師求學南音;她亦曾向地水南音的一代宗師鍾德(別號盲德,1860~1929)及其弟子盛獻三求教。「星腔」南音之妙,當亦有得於此。



乙)《痴雲》的曲詞簡釋

  首先略釋曲名。「痴雲」一詞是用來形容男女的迷痴愛戀。根據筆者有限的古典文學知識,此詞最早或許典出李商隱的一首悼亡詩《房中典》:「薔薇泣幽素,翠帶花錢小。嬌郎痴若雲,抱日西簾曉。......」作者在妻子去世後,整夜不眠,佇立於西堂簾幕下,直待黎明日出。「痴若雲」,指其癡呆地像天上不動的浮雲般。以後,「痴雲」成為通用的連詞。例如宋.周密《六么令》:「癡雲翦葉, 簷滴夜深悄」; 元.薩都剌 《洞房曲》:「癡雲騃雨自年年,不管人間有離别。」王心帆此曲的取名,當源於此。

  短本《痴雲》(即全曲開首的南音部份)的曲詞,其文如下:


   思往事,記惺忪,看燈人異去年容。
   可恨鶯兒頻喚夢,情絲輕裊斷魂風,
   想起贈珮情深,我愁有萬種,量珠心願恐怕無從。
   箇儂愛我都算恩情重,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,
   獨惜身無羽翼,學不得雙飛鳳,
   所以思嬌情緒,無日不朦朧。
   記得當時邂逅,佢頻把橫波送,
   驀地相逢,真似在夢中。
   佢背燈私語,話我係個多情種,
   點知驪歌忽唱,粉滲啼紅。
   今日無那癡情都無用,
   只怨幽歡情景太過匆匆,
   往日欄杆雙倚,妙緒如泉湧,
   好似百囀嬌鶯出畫籠。
   最愛你係胡琴學得羞頻弄,
   歌喉雄邁,唱個闋大江東。
   小鬟偷見,就把我地來嘲諷,
   話係一雙蝴蝶滯芳叢。
   今日關山遠離情何痛,往事如煙,我怨句碧翁。
   懷人不見,又恨難成夢,
   唉!愁倍重,音問憑誰送,
   唯將離情別緒,譜入絲桐。


  歌詞內容十分簡單,不過是一位男子懷念其青樓女友而已。兩人於去年初遇,眉目傳情,卿卿我我,十分溫馨浪漫。可惜好景不長,不久便鴛鴦分散,阻隔關山,弄得男主角終日魂牽夢縈,纏綿相思,總之就是典型的粵語長片式老土情節。

〔詞語註釋〕
1. 情絲輕裊:淡淡愁緒,如輕煙繚繞,揮之不去。
2. 贈珮情深:「贈珮」、「解珮」常見於古典詩詞,指女子對男性的慕悅,不一定是實指送贈珮玉。劉向《列仙傳》載:「江漢二女出遊于江漢之湄,逢鄭交甫,見而悅之,不知其神人也。交甫下請其珮,遂手解珮與交甫。交甫悅,受而懷之,去數十步視珮,空懷無珮,顧二女忽然不見。」
3. 箇儂:那位女子。
4. 量珠:用斗量明珠以買侍妾,從前納妾稱為量珠之聘;又,泛指替妓女贖身從良,「珠」或典出晉石崇名妾綠珠。此曲當屬後者。
5. 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:兩句典出李商隱《無題》詩:「身無彩鳳雙飛翼,心有靈犀一點通。」意指自己身上雖無鳳凰般的雙翅,但兩人相愛之心,卻像靈犀之角一樣相通著。《漢書.西域傳》:「通犀翠羽之珍」,注:「通犀謂中央色白通兩頭」。
6. 啼紅:即眼淚。
7. 無那:即無奈。「那」字唸平聲,如「挪威」之挪。
8. 碧翁:即蒼天。典出陶榖《清異錄》:「晉出帝不善詩,時為俳諧语。詠天詩曰:高平上監碧翁翁翁。」
9. 絲桐:借代為音樂。桐木乃製作樂器的重要材料;從前沒有金屬鋼絃,琴瑟之類只能用蠶絲製成的絲絃。



丙)《痴雲》的幾個版本

1. 小明星



  《痴雲》的原唱版本,乃小明星於三十年代後期的錄音。由於當日七十二轉唱片的容量甚少,區區七分鐘(每面只約三分半鐘),唱起來實嫌過於急促,未能充分發揮「星腔」感情細膩的優點,可謂美中不足。此版本的伴奏頗為簡單純樸,除了由音樂名家梁以忠拉椰胡外,其餘好像只有一具木琴而已。(有關這張唱片的資料,可詳參Muzikland 樂多日誌。)



2. 李少芳


  李少芳雖然未有正式向小明星拜師,但曾長期追隨小明星登台,得其親炙,因而亦是公認的「星腔」傳人。唱片名《星腔名家李少芳唱腔藝術精選》,乃取其1962年錄音的《孔雀東南飛》(重新配樂伴奏),加上1980年新錄制的幾支曲而成,1981年由南國唱片公司發行。筆者手頭上的版本是中國唱片公司 1988年的再版,但CD唱片跟錄音磁帶在內容上卻有差異:CD沒有了收錄南音《痴雲》,但有足本的《愁紅》。

  平情而論,李少芳所唱的《痴雲》,是筆者聽過眾多版本中最好的一個。雖然當時她年紀已較大,聲帶明顯老化,有欠甜潤。然其行腔委婉,細膩傳神,字正腔圓,把「星腔」的藝術神緒發揮得淋漓盡致,令人百聽不厭。
   
(八十年代中,筆者常回大陸旅行。為了在途中解悶,故常隨手在廣州買一些音樂錄音帶。至今家中仍保存李少芳的那盒舊式唱帶)



3. 梁玉嶸

   這是筆者最近從香港電台聽到的版本。由於近年已甚少留意粵曲的發展,對於這個版本的資料,不甚了了。梁姝乃星腔的第四代傳人,青春貌美,聲色藝俱備,加上各種錄音條件,遠勝先輩,本來是應該寄予厚望,青出於藍。只是筆者對於這個版本,實在不大敢恭維。首先,傳統戲棚南音的伴奏,頭架均會捨二胡而改用椰胡(梵鈴則轉拉低指)。這是因為南音的沉鬱格調,先天上跟高音樂器並不相襯。急管繁絃,正犯南音大忌。其次,「伴奏樂器越多,效果便會越好」,尤為絕對錯誤的觀念。此曲的編樂者,實在不知怎樣想!國內近年高唱「粵劇改良」的論調,一味只是出綽頭,越攪越偏鋒,結果往往把最優良的傳統部份改掉了,可謂弄巧反拙之至。

  至於此曲演唱者的處理,亦欠爐火純青,令人總覺得感情不夠細膩真摯;再伴上那些尖銳吵耳的配樂,聽起來急促且兇惡,中段又不恰當地趨快,完全表達不出原曲那份淡淡哀愁,跟「情絲輕裊」的情懷可謂格格不入。
   

4. 文千歲

       

  此曲印象中乃收錄於《文千歲南音曲集》第二輯,大概是九十年代末發行的。


  筆者淺見,以曲論曲,這個版本應該是眾多版本中最差勁的一個。文氏乃著名粵劇老倌,聲線清越,但撇開演技功架不談,唱曲的藝術細胞其實......。經常聽到一句說話:「鬼咁唔好聲,鬼咁好聽」。這個版本剛好掉轉過來。南音在粵曲體系中,屬於比較考功夫的,加上是全曲一大段,不是一兩小節,演唱者若稍欠造詣,便不難如這個版本般死板機械,聽起來味同嚼蠟了。

  值得一提者,唱片封面印有「正宗南音」的字樣。筆者推測,大概是先前阮紹輝出過幾集的地水南音,有人遂有樣學樣,但為了抬高身價,故特作此強調。但問題是,歷史上究竟先有地水南音,還是先有戲臺南音呢?誰人能夠稱得上是真正「正宗」呢?這類的無謂標榜,往往反映出主事者的無知。


5. 甘明超
  
  甘氏乃香港著名的南音唱家,擅唱地水南音,風格跟以上各版本完全不同。按南音原是流傳於珠江三角洲一帶的地方民謠,上世紀二十年代後才被粵劇吸收,由是遂有由盲人瞽師演唱的地水南音,與由歌伶老倌演唱的戲臺南音(粵曲南音)之分。

  這個版本是九十年代中發行的,基本上保存了地水南音的特色,節奏舒緩,音色低迴,沉鬱蒼涼,配上簡單而悅耳的伴奏,十分耐聽。曲詞中段自「話我係多情種」後,加插了「羅幃春暖態雙傭,估話天涯芳草,我地長相共,惜花愛月態情悰(?),怎料多情天妒遭人弄」幾句,這亦無傷大雅。

2008年6月14日 星期六

人生衣食真難事,不及鴛鴦處處飛

人生衣食真難事,不及鴛鴦處處飛

 

  今天送大哥進醫院,初步的診斷,患上了食道癌。聽到消息後,全家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下。哥哥為人克勤克儉,努力工作,胼手胝足,進入中年,算是略有點成就,這次卻遇上了生命的重大考驗。

  曾經聽人說,管你是甚麼英雄豪傑,最怕的就是病來磨。病魔,即使你努力去迴避它,它往往亦會悄然而降;如果你心存輕視,那就更糟。哥哥幼年生活於國內農村,孤苦伶仃,十多歲才來香港跟父母團聚,沒有任何學歷,靠的只是勤奮。他是個典型的上一輩香港人,一星期工作七天,每天十多小時。工作的狂熱,幾乎斷了六親,沒有任何社交活動,生活亦極乏情趣,最大的「享受」,就只是香煙和啤酒。數十年來的拼搏,有樓有舖,有生意,有財富,但卻賠上了健康。

  存在主義教人把握生命存在的意義,但我們會問,甚麼才是存在的意義呢?其實,世間本來並沒有一樣東西叫做「價值」或「意義」,這不過是存在於人的意識中(所以維根斯坦才有此名言:「世界的意義乃在世界之外」)。有一個方法,可以檢驗我們是否過著有意義的生活,就是:假定你明天便要離開塵世,今天你會選擇做甚麼?你不妨撫心自問,你還會準時上班,面對一群你從心底便感到煩厭的傢伙,看一堆無聊枯燥的文件嗎?順此思之,我們的日常生活是否有意義,答案其實不難找到。

  「人生衣食真難事,不及鴛鴦處處飛」,這是貫華堂本《水滸傳》第五十回白鳳英的出場詩,疑是金聖嘆所撰。我時常覺得,人生一旦達到「財務自由」的境界,就不應再埋首工作,除非你能夠樂在其中。野鶴逐閒雲,那份無拘無束、逍遙自得的感受,又豈是世間競逐腐臭者所能領略一二的?

  很久沒有聽李隆基的歌了,《巨星》是一首曲詞俱不俗的電視劇主題曲,今晚突然想起來,藉此重溫一下當年的中學生活。印象中那齣電視劇拍得不太好,有點拖沓沉悶。至於《人生曲》,記得中學時要替父親看店,午間在收音機經常聽到這首歌。
李隆基的唱功算是一流,吐字清晰,絕非時下歌壇那些「巨星」所能媲美的。

 
     《巨星》                《人生曲》
曲:黎小田  詞:司徒立光             曲:賓果(曹榮臻)   詞:鄭國江   
 

飄過白雲天際,頓然不覺往事消逝。          人生的苦與樂,像那月的虧與盈。
腳下咫尺遍地,所見世事瞬息紛爭。          人有得意失敗,像野草有枯榮。
高處白雲深處,遠離束縛了無牽制,傲然萬世上。    成敗有天意,在那早與遲,何必多嗟嘆聲。
升起堅守方向,不怕世事變幻無常。          人間的福與禍,像那天的陰與晴。 
難道世上,是那樣獨有愁沒有歡暢。          情緒充滿起伏,路有寬窄不平。
留下你,留下我,埋盡了無限的悲傷。         人事有興替定有好作為,年青應多衝勁。 
一旦衝破障礙遠離風雨際,              懷著抱負,堅決更堅定,
不管艱難誓要堅決立志莫回頭。            得失不必計,狂風中知草勁。    
衝破萬重黑暗,遠離風雨脫離污穢,傲然萬世上。    人間荊棘遍地,願創出新的里程。
升起堅守方向,不怕世事變幻無常。          懷裡充滿希望,願獻出沖霄勁。

[後記]先父不幸於2009年1月辭世,半年後,先兄亦於七月間相繼離開。

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

球根花卉--麝香百合

百合象徵純潔,乃法國國花

前言


  百合(Lilium)乃百合科的多年生球根花卉,品種繁多。根據英國皇家園藝學會與北美百合協會的分類,百合共分為九個種系,但在香港常見的,主要有三:一是東方百合系(The Oriental hybrids),一是亞洲百合系(The Asiatic hybrids),一是麝香百合系(The Longiflorum hybrids)。這三系最粗略的區分方法是:東方系花型最大,有明顯葉柄,具特殊濃香,香港花店常見艷紅色的「火百合」(凝星,Stargazer),即為此系的代表;亞洲系百合花朵較細,呈碗狀,沒有葉柄,且無香味,花色以橙與黃為主,香港花店統稱為「金百合」與「黃百合」;麝香百合,別稱鐵炮百合,沒有葉柄,能散發如麝香般的濃郁香氣(晚上尤烈),花色純白。由於每年開花時間皆在清明節前後,花色又特別適合用於祭祖之用,故又有「拜山百合」的雅號。


越年留種的盆栽金百合,顯然有點變醜了


  這三系的百合,筆者皆嘗試過種植,總結出的經驗是:只有土產的麝香百合是能夠非常容易地繁殖和栽培,至於東方系和亞洲系,縱使能夠留種,翌年繼續開花,但由於風土氣候的限制,花朵無論從數量與大小看,俱有十分明顯的退化,觀常價值大減。以下所論述,基本上只就麝香百合一種而言。至於東方系與亞洲系,在香港只能視為消耗品,每年從園藝店購買外國進口的新球,作短期速成栽培;或索性從花店購買已開花的盆栽,觀賞過後即廢棄。





外型


  麝香百合(Lilium longiflorum)原產於華南、台灣一帶,株高由40至140公分,差別如此之大,主要是受球根、盆器的大小,以至栽培條件如水肥、光照等各種因素影響所致。此外,如果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,株高亦可有明顯的縮短。葉互生,狹長披針形,花純白色,呈喇叭長筒狀,淡雅素潔,不少人喜歡以其切花作神案供奉。近年花店偶見株型較小的盆栽麝香百合,屬於雜交新育品種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百合清新純潔,像亭亭玉立的少女


花形十分像一支喇叭

繁殖

栽種了一個多月的幼株

  繁殖方法主要有三,一是種球,二是鱗片,三是扦插。至於播種與組織培養法,乃屬育種專家的科研範圍,家庭園藝應無此條件。


  麝香百合的鱗莖呈扁圓形,白中帶黃,無外皮膜。由於其繁殖能力甚強,每一顆種球隔年即能生長出十來個子球,家庭園藝,栽培數量不多,一般只會留用較大的種球,拋棄多餘的種球,絕無必要更用鱗片或扦插法來繁殖,自找麻煩。在此分享一個小經驗,筆者數年前(農曆新年左右)在 山邊偶然發現了十來株百合幼株,估計是晨運客栽種的,由於「求種」心切,遂把心一橫。但當時手上並無挖掘工具,結果不小心弄斷了莖枝,回家後照插入沙土 中,竟能成活,數月後更長出三粒小種球,此後年年開枝散葉,延綿不斷,至今已有好幾代了。所以說,園藝能使人領略生命繁衍的意義,那份真切的感受,自非筆 墨所能形容。


未開花時可當作觀葉植物欣賞

  具體的繁殖方法是,每年九~十月,大概在中秋節過後,天氣轉涼,即可掘出盆中休眠的球莖,只選留個頭大的,細小者大可拋掉,然後換上新泥,重新栽植。此外,也可以等待休眠植株重新萌芽後才開始種植。鱗莖的大小,跟日後開花數目有極密切關係,因此起碼應選擇如小孩拳頭大小者。筆者的經驗,若作單株盆栽,只要光照條件不太壞,不難達到每株開十二朵花,一般至少也當有七八朵。

  由於百合的抗病力比較低,種植前可用消毒藥物(如多菌靈稀釋五百倍之類)浸球半小時,種植後再用消毒液澆灌,殺死泥土中真菌,防患於未然。不過,筆者經驗,土產的麝香百合只要每年換泥,發病率並不高。若嫌麻煩,大可不浸藥。但其他品系的百合,還是事先消毒為宜。

  最近從書本得知,原來麝香百合是可以用葉插法來繁殖的,方法是摘取開花植株的莖生葉,扦插於濕潤介質中,保持21℃,每日光照16~17小時,三四週後即能產生傷愈組織和小鱗莖,一個半月後小鱗莖長出新根,有興趣者不妨一試。


護養


  由於麝香百合是較大型的百合,用盆必須深闊,不可過小,盆徑起碼要十寸至一尺,每盆可植兩至三球。最初栽植時,覆土厚度大概是種球的兩至三倍即可,待植株長高後,再添加泥土(最好是混點塘泥),使其生出不定根,鞏固植株,如此便較能抵抗倒伏。

  麝香百合的用土不須過份考究,盆栽用普通肥沃而豐含腐殖質的壤土即可,基肥可用骨粉和草木灰,追肥則宜用磷酸二氫鉀,混點尿素,每三四星期噴一次即可。百合耗肥量並不高,施肥切勿過量,特別是氮肥,必須加以節制。此外,有兩點須加注意的:一、百合需鐵量較多,用土宜偏酸,鹼性則不宜(特別是東方系百合,極易患缺鐵症,葉面出現斑駁);二、百合切忌連作,盆栽的話,每年必須換盆換土,否則病害嚴重。

  百合類皆喜清涼濕潤氣候,在香港絕無越冬的問題。但由於植株高大,放置地點宜盡量避開北風,否則頭重腳輕,盆栽倒伏後,主莖易折斷,全年心血,毀諸一旦,那時便噬臍莫及了。栽培地點冬天以全日照最為理想,但麝香百合有一定的耐陰性,半日照亦可。

  麝香百合的花期在晚春,前後維持不到兩個星期便會凋謝。這時宜儘早剪去殘花,減少養份虛耗,然後把植株置諸一旁,不須理會(也可追加一次磷鉀肥)。但切勿剪去主莖,因為由花謝開始,植株的養份便會集中向球莖輸送。如果剪去其營養部位,球莖便不能迅速長大,影響來年的花量。

  進入六月份,香港天氣逐漸變得潮濕悶熱,百合不久便會整株黃萎。但不要以為它已經死亡,這其實是球根植物為對抗惡劣環境而採用的「休眠」策略而已。待至金風送爽,它又會自然萌芽,開始新一輪的循環。


觀賞


  據說百合的日文原名是「搖」,後來因為發音相近,才逐漸變成「百合」。日本人非常欣賞百合纖細高挺的花姿,認為它極像美女走路時婀娜的身影。每當微風輕過,她便輕揮柔夷,款擺柳腰,試問怎不令人迷醉?

  (很多人受到日本AV文化的影響,都有一種錯誤印象,以為日本人心理變態,品味低俗。事實上,日本人的美學感悟力極強,很多在中國傳統不受重視的花卉,日本人都能別作一番體會,點鐵成金。除了櫻花外,百合、朝顏〔即牽牛花〕都是極好的例子)




開花時,可用細小鉗子除去花藥,除了稍延長花期,更可避免沾污花瓣


在日本文學中,百合常被用來形容美女的步姿

後記


  麝香百合的栽培難度並不高。筆記的經驗,未嘗遇過任何病蟲害,不須精細護養,每年定期開花。花姿高貴淡雅,香氣襲人,令人陶醉。唯一的缺點,侍候它一整年,開花不過十來日。這就像世間一切美好事物,瞬間即逝。縱使是花樣年華的少女,始終敵不過時間的洗禮,紅顏漸老,一如衣服逐漸褪色,多麼令人無奈啊!

休洗紅,洗多紅色淡。不惜故縫衣,記得初按茜。人壽百年能幾何?後來新婦今為婆。

休洗紅,洗多紅在水。新紅裁作衣,舊紅翻作裏。回黃轉綠無定期,世事反復君所知。



2008年6月4日 星期三

一年生草花--飛燕草

飛燕草(Delphimium ajacis)      別名:千鳥草,芫茜翠雀
原產地:南歐             花語:自由,樂觀,開朗

 


性狀:

  飛燕草英語稱 Larkspur,為毛莨科多年生宿根草本,株高40~70cm,葉互生,細裂如絲。花色豐富,以紅與紫的色系為主。飛燕草在原生地為多年生草本,但本港因受風土氣候的限制,只能作一年生培植,無法越夏,陽曆四、五月觀賞期過後即廢棄。

 

 

繁殖:
  冬天播種繁殖,以氣溫穩定地低於20℃時最為適宜,在香港大概是由十一月份至農曆春節前的一段日子。發芽時間稍長,約需十天至兩星期。種子嫌光性,播後需稍覆土,但切勿頻頻澆水,致使土壤過濕,否則易種子易腐爛。由於是直根性,若非直播,則宜用穴盤,及早移植。 


 

培植:

  性喜溫暖,生育適溫約15~25℃,在香港絕無越冬問題。飛燕草對濕熱亦稍具點適應力,若環境養護得宜,花期往往能維持至端午節前。栽培地點日光照射要充足,陰蔽易徒長。花壇株距約50cm,以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最佳。生長期間,約每兩星期施肥一次,多施磷鉀,控制氮肥,否則花期延後。同時為避免主莖折斷,必要時可插小竹扶持。

 

 

觀賞:
 
  數大即美,最宜佈置花壇、花境,盆栽則稍有勢孤力弱之感,比較失色。據說飛燕草一名的由來,是開花時有如群鳥飛舞,不過這大概需要多點想像力吧。此外,同屬尚有大飛燕草(Delphimium hybridum),屬於人工雜交種,植株較大型,觀賞價值更高,唯筆者還未種植過。

盛開時,那份浪漫情調絕不遜於波斯菊呢
沒有波斯菊那種野趣,卻多了一份雍容華麗


數大即美,最宜佈置花壇

這是去年所種的飛燕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