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3月15日 星期日

台灣歌仔戲粵語試唱

台灣歌仔戲粵語試唱

一、結緣在 YOUTUBE

   中國幅員遼闊,各地皆有其獨特的文化。過往由於山川人文的阻隔,彼此交流不易,更遑論深入瞭解和欣賞。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達,我們即使安坐家中,也能接觸到世界各地不同的資訊。一方面,互聯網很容易成為別有用心者散播謠言、煽動社會的手段;但是只要用得其所,它無疑是文化交流的絕佳利器。我們只要本著謙虛寬融、積極理性的胸懷,在這個資訊發達的年代,無論精神抑或物質上,都能過上比先輩幸福得多的生活。

  區區很多年前已聽過台灣有所謂的「歌仔戲」,但概念卻十分模糊,除了知道它是一種以閩南語演唱的地方劇種外,其餘便一無所知。直到一天,偶然在YOUTUBE看到已故劉文亮先生的教學示範視頻,聽了幾段後,首先感到歌仔戲的曲調十分動聽,感覺就像一位前輩對您細訴著生活的無奈,滄桑中帶著二分落寞,頓時靈魂有點觸動(以上純屬個人感覺,沒有客觀性可言);同時也被那些新奇的樂器吸引著,殼仔弦、大廣弦、六角弦、台灣月琴等,可謂耳目一新。(這方面應有著日治的時代背景,當時台灣社會是不允許演奏任何中國的樂器,為的是怕觸發民眾的家國情懷。)


   
   最右邊是台灣的獨特樂器六角弦,音色高亢,界乎高胡與二胡之間,風味濃郁,非常適合用來伴奏地方戲曲。


二、吳清旺老師的風采

  偶然間看到一位名叫吳清旺老師的教學視頻,估計他年近七十,精神矍鑠,飽滿健旺,眉宇間流露出一股非凡的氣度。他擅長演奏多種樂器,但以拉弦最為爐火純青。他的視頻數量頗多,應該是教學用的,其中不獨有傳統曲目,而且還有自撰的新曲。聽過幾首後,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,例如以下幾首:


     


  當然,對於像區區這類不懂閩南語的聽眾而言,方言無疑是最大的障礙。但我們畢竟是同文同種,看著歌詞,基本上亦能領略箇中情意,更何況音樂本來就是人類的共通語言,不分族群、文化的。茲錄以上三首的曲詞如下:

  〈七夕》:「天邊海角倆相隨,倆人相伴心沉醉。晴天霹靂一聲雷,勞雁各自東西飛。關山萬里不知歸,見景傷情心欲碎。多少柔情多少淚,只恨命運不恨誰。」

  〈情難忘〉:「人生在世若流水,有時結合有時開。無疑你我情難隨,盼得重逢再作堆。胡思亂想無彩工,何必為伊目眶紅。阮的情愛已斷送,將伊當做一場夢。」

  〈風雨情思〉:「風雨聲音操琴時,黑雲密佈半平天。孤鳴夜鶯訴哀悲,想着命運放袂離。窗外風雨落歸暝,想起故鄉的妻兒。暗暗目屎粒粒滴,今日又是落雨暝。」



三、感謝吳老師的賜譜

  去年有次大著膽子,冒昩向吳老師的高足求取曲譜,經其轉告後,幸獲吳老師惠賜。光玩音樂,當然是興味稍遜,最好是能跟上曲詞來唱。原曲唱的是洛神的故事,歌詞如下:「春夏秋冬年年來,景物依舊人不在。昔日恩情在腦海,點點滴滴難忘懷。  朝思暮想憶從前,幽冥兩隔難見卿。子建情比金石定,千古佳話永留名。」但是,閩南語的發音系統跟粵語截然不同,受著粵語平仄九聲發音上的限制,原詞若不經修改的話,根本無法用粵語來唱。於是勉強略改後,完成第一首。歌詞如下:「別苑春紅年年開,景色依舊人不在。往昔恩愛留五內,點點思憶怎忘懷。  暮想朝思念愛卿,生死兩茫隔幽冥。子建金石難移情,萬古韻傳永留名。」當時的想法,是盡可能保存原有的曲詞。


 
  
  首先聲明,區區不是戲劇票友,平素雖喜歡聽曲,但不會唱曲,此方面的天賦極差,唱得當然難聽,因此不談任何水平好了。但最重要者,個別文字的粵語發音,相當有問題,整體而言,修改的效果並不理想。因此,第二次求得吳老師的曲譜後,這回索性不顧舊詞,只按故事背景,重新撰寫。

 


  故事的背景是《紅樓夢》中的黛玉葬花(〈葬花吟〉)。全曲新撰的唱辭如下:「縷絲絮遊撲湘簾,堆捲殘紅倩誰憐。為怕春盡紅顏老,憔悴傷春黯難眠。閉深重門冷鞦韆,輕把耘耡入繡園。未忍花落踏花徑,淚眼葬花暗自怨。

  區區自知並非吟詩賦詞這方面的人材,寫作從來只求文從字順,能夠準確地傳情達意即可,不敢再奢求甚麼華麗辭藻、語必驚人了。可惜的是,此曲的調門太低,唱得很辛苦,好像「拉牛上樹」般,辜負了吳老師的上佳曲譜。

  第三次求取而得的是《相思引》譜子,此曲並非吳老師所撰,而是傳統閩南的南管音樂。所謂「南管音樂」,也就是鼎鼎大名的「福建南音」了。它跟我們廣東的說唱南音在風格上截然不同,據說是中原古樂,洋溢著濃厚的古意。吳老師所惠贈的曲譜,是附帶有唱辭的,全文是:「龍鳳松松小殿開,文武百官進朝來。寡人江山稱原在,青龍遊過永無猜。」背景究竟是甚麼故事呢?真是丈八金剛,摸不著頭腦,完全被它難倒了,只好另寫一段別的來唱。

  感覺上,《相思引》的曲調是頗為悲切悽慘的。記得九十年代初曾到南雄至贑州之間旅行,徒步登上大庾嶺,遊玩梅關古道。在京廣鐵路尚未開通前,從中原至廣東,大都是走這條古道的。古往今來,不知多少騷人墨客曾落魄經過這裏。例如那位「近鄉情更怯」的宋之問,便有多首關於貶逐嶺南的詩作。其中《唐詩三百首》選錄了他的《題大庾嶺北驛》一首,詩云:「陽月南飛雁,傳聞至此回。我行殊未已,何日復歸來。江靜潮初落,林昏瘴不開。明日望鄉處,應折嶺頭梅。」這類詩作,一定要親履登臨一趟,才能體會出一番味道來。

  經修改潤飾後,全段的曲詞是:「陽月雁南此日回,孤走唯我更堪哀。江靜山昏瘴未開,虎吼猿嘯念俱灰。骨肉痛分隔湖海,側首望鄉淚沾腮。」很可惜,區區唱曲實在太不濟,唱兩句已經沒氣了,硬唱下去,氣若遊絲,像是新冠肺炎快要斷氣似的。唉,畢竟不是唱家,畢竟不是唱家。

   

  中間那段視頻,是台灣著名的布袋戲唱段,歌唱的難度頗高,歌者唱來也可謂哀怨之至。右邊那段視頻雖然十分短,開首部份還因收音出現問題,完全聽不到,但單聽最末的一分鐘,區區已經感受到那份纏綿悱惻,足以蕩其心魂了。這種感覺,過去聽粵劇時,從未領略過,這是此曲特有的魅力。特別是最末隱隱約約聽到「無猜」二字,我想,難道就是吳老師手抄譜的那故事嗎?有機會的話,真想聽聽全劇。

  說句真心句,吳老師跟區區素昩平生,三番幾次向他求取曲譜,皆蒙其慷慨相贈,此番盛情,實在是無以為報。特別是還要通過他的高足弟子作中介來傳遞,煩擾他人,更加是十分不好意思。如果身在臺灣,還可以親身前往拜謝。異地相隔,便只能銘記五內而已。最後,再次向吳老師道謝,並向每一位像吳老師一樣,默默耕耘,為傳統文化盡其薪盡火傳責任的前輩致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