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

廣東南音(二)《何惠群嘆五更》

廣東南音(二)《何惠群嘆五更》

     

一)嘆五更

  「嘆五更」是廣東南音經常採用的表達手法,唱者依據「初更明月」、「二更明月」......「五更明月」的模式,遞轉演譯其內心世界。一般多是表達懷人、怨憤、悲痛之類的負面情緒。從現存資料看,南北朝時期的樂府民歌,早已出現這種以五更五疊為主體的「定格聯章」式作品。例如陳朝伏知道所撰的《從軍五更轉》,每疊四句,每句五言,描述軍旅的艱苦生活。

    一更刁斗鳴,校尉逴連城。遙聞射雕騎,懸憚將軍名。
    二更愁未央,高城寒夜長。試將弓學月,聊持劍比霜。
    三更夜警新,橫吹獨吟春。強聽梅花落,誤憶柳園人。
    四更星漢低,落月與雲齊。依稀北風裏,胡笳雜馬嘶。
    五更催送籌,曉色映山頭。城烏初起堞,更人悄下樓。

  特別是隋唐以後,隨著佛教的盛行,民間佛教徒多以「五更調」來演唱佛經故事,具體例子有今天《敦煌曲子詞》中保存的《南宗贊》、《太子入山修道贊》和《南宗定邪正五更轉》等。

  專就近世廣東南音的「嘆五更」而言,題材頗為廣泛。例如是賭仔、煙精、怨婦、老女之類人物嘆五更。以下兩例,一是新馬師曾在電影《摩登二世祖》中的唱段,二是梁醒波在警世粵曲《肥黃狗與黃鼠狼》(唐滌生撰曲)最末的唱段。

>

  以歷史人物為題材的嘆五更,至今流行的南音錄音,有《光緒皇嘆五更》、《梁天來嘆五更》、《周邦彥嘆五更》等等,俱很易從網絡中找到。



                


  在粵劇大老倌中,新馬師曾應該是最擅長唱南音的一位。筆者印象最深刻的,乃多年從「粵語長片」中看過的安祿山嘆五更。電影名字早已忘記,劇情大概是說唐明皇橫刀奪愛,搶去安祿山愛人楊玉環,安祿山才被迫叛唐。由祥哥飾演安祿山,中間一段嘆五更,最末一句的唱詞,如無記錯,「誰是亂臣賊子,留待後世清談」。至今思之,猶嘆編劇才思高妙。


二)何惠群的生平

  《何惠群嘆五更》是一首流傳甚廣的廣東南音樂曲,面世至今已近二百年。很多人初次接觸,乍聽曲名,往往誤以為是一位名叫何惠群的女性在嘆五更。其實,何惠群只是作者而已。據《佛山大百科 • 佛山人物》的介紹,何惠群字和先,號介峰,順德倫教羊額鄉人。清嘉慶九年(1804)廣東鄉試解元。十四年(1809)成進士,授翰林學士、浙江新昌知縣。因性情清高,不慣官場風氣,任期未滿即辭官南歸,從此不再復出。此後二十年間,他大部分時間在廣州設帳講學,絕少與官場交往。道光年間,林則徐南來任兩廣總督,因是房師,才上門一見,不久便去世。

  何惠群多才多藝,除博通經史外,兼擅琴棋書畫,象棋水準尤其高超,時人譽為「國手」。他善於作詩填詞,著有《飲虹閣詩鈔》四卷。


三)內容分析

  何惠群《嘆五更》講述的,主要是一位青樓女子,因思念情郎,通宵不寐。今據清末光緒三十二年(1906)刊《嶺南即事雜詠(初集)》本,全錄其曲詞如下:

  懷人待月倚南樓,觸起離情淚怎收。自記與郎分別後,好似銀河隔住女牽牛。好花自古香唔久,只怕青春難為使君留。他鄉莫戀殘花柳,但逢郎便好買歸舟。相如往事郎知否,你睇好極文君尚嘆白頭。

  初更才報月生西,怕聽林間個隻杜鵑啼。聲聲泣血流(榴)花底,佢話胡不歸來胡不歸。怎得魂歸郎府第,等你喚轉郎心早日到黎。免令兩地音書滯,好似伯勞飛燕各東西。縱有柳絲難把心懷係,可惜落花無主葬在春泥。

  二更明月照窗紗,虛渡韶光兩鬢華。相思淚濕紅羅帕,伊人秋水為溯蒹葭。君你風流杜牧堪人掛,合歡同盞醉流霞。許多往事真如話,笑指紅樓是妾家。青衫濕透憐司馬,有乜閒心同你再弄琵琶。

  三更明月桂香飄,記得買舟同過個度繡(漱)珠橋。君抱琵琶奴唱小調,或郎度曲我吹簫。二家誓死同歡笑,都話個個忘恩天地不饒。近日我郎心改了,萬種愁懷恨未消。心事許多郎你未曉,敢就收你妹桃花薄命一條。

  四更明月過雕闌,人在花前怨影單。相思淚是令人怕,薄情一去再逢難。對影自嗟和自嘆,綠窗常掛望夫山。奴奴家住芙蓉岸,我郎家住荔枝灣。隔水相逢迷望眼,獨惜寫書容易寄書難。

  五更明月過牆東,倚遍闌杆十二重。衣薄難禁花露重,玉樓人怯五更風。怎得化成一對雙飛鳳,會向瑤台月下逢。無端驚破鴛鴦夢,海幢鐘處海珠鐘。睡起懶梳愁萬種,只見一輪紅日上簾櫳。

   

  首先,曲詞提到幾處地點,俱在廣州,故可確定故事的背景乃發生於廣州。例如「海幢鐘接海珠鐘」,海幢寺乃廣州四大名剎之一,位於今海珠區南華中路;「記得買舟同過漱珠橋」,漱珠橋亦位於今南華中路與南華西路交界處,橫跨漱珠涌,故名(1938年因建南華路而遭拆毀);「我郎家住荔枝灣」,荔灣前稱西關,自清代直至民國年間,一直是富商巨賈的聚居地,類似今天香港的半山區、九龍塘等高尚住宅區。荔灣馳名「艇仔粥」,相信沒有香港人未聽過的。至於「奴奴家住芙蓉岸」,後來版本多作「芙蓉澗」,恐怕並非地名,作者只為跟「荔枝灣」作對偶而隨意杜撰;「笑指紅樓是妾家」,有人認為是指廣州的「海角紅樓」,筆者不敢苟同。此句乃脫胎自李白的《陌上贈美人》詩「美人一笑褰珠箔,遙指红樓是妾家」,恐怕也是隨便拼湊,取其押韻,並無深意。

  曲中男女的關係,如果單看首段「他鄉莫戀殘花柳,但逢郎便好買歸舟」、「好極文君尚嘆白頭」云云,語氣好像是閨中少婦思念離鄉別井的丈夫。但細看之下,「怎得魂歸郎府第,等你喚轉郎心早日到黎」、「奴奴家住芙蓉岸,我郎家住荔枝灣。隔水相逢迷望眼,獨惜寫書容易寄書難」,顯然情郎尚在廣州,只是「近日我郎心改了」,移情別戀而已。再看他們平日的活動,俱不離青樓妓院的例行公事,例如「合歡同盞」、「奴唱小調」、「度曲吹簫」,更加確定女主角就是位紅顏未老恩先斷,被西關闊少拋棄的青樓歌妓。


四)唱詞比較

  一支南音樂曲,在發展流傳的過程中,經過不同藝術家的揣摩和加工,曲詞跟原初有所出入,當是十分自然的現象。只是,改動也不一定表示進步。以下試選擇幾句略作分析。

1)「懷人待月倚南樓」:各家或唱作「懷人對月」,意境自不及原本的「待月」為佳。況且,下文明謂「初更才報月生西」,則此時理應尚未見月,何來「對月」?

2)「好似銀河隔絕女牽牛」:樂府民歌「東飛伯勞西飛燕,黃姑織女時相見」,黃姑即牛郎星,與織女星遙隔銀河。「女牽牛」其實是「織女牽牛」的簡化,詞句本身並不表意,聽起來頗為彆扭。雖云南音是四三兩頓的句式,但不知何故,唱家俱不以襯字補足。

3)「初更才報月生西」:地球上所見的日月星辰,俱是東起西落。如果初更才報,月已西墜,試問如何能待至四、五更尚見明月?顯然不合物理。杜煥唱作「初更才報月光輝」,算是救回一著;不過,觀乎末段「五更明月過牆東」,何惠群的確把月亮視為西起東落,此句真的予欲無言了。

4)「聲聲泣血榴花底」:《嶺南即事雜詠》與五桂堂本俱作「流花底」,無解,似當為錯別字。

5)「縱有柳絲亦難把心懷係」:五桂堂本作「縱有藕絲亦難把心猿繫」,唱者多從。其實,當以原本為佳。藕絲柔細,當然不可能收煞得住心猿意馬,但如此句意,跟上下文理無甚關聯。原文之意,乃奴奴縱有像柳條的萬般柔情,亦難把愛郎的心懷縛繫,因此才進一步感嘆自家命褰,就像「落花無主葬春泥」。

6)「記得買舟同過漱珠橋」:五桂堂本作「買花」。以「買舟」較符合青樓的日常活動,即:西關闊少在歌艇尋歡作樂,艇在橋底下駛過。若作「買花」,則娼妓與嫖客在岸上招搖過市了。

7)「收妹桃花薄命一條」:五桂堂本同。後世錄詞者多把「收」改作「羞」,自漸形穢之意,於義亦通,但不及原初好。上句謂「心事許多郎你未曉」,如此萬般無奈,真是「被你攞命」,這是極度傳神的廣府方言。鳳嬋唱本即作「咁就攞你妹桃花薄命一條」。

8)「衣薄難禁花露重」:「禁」字讀平聲(如弱不禁風之「禁」)。五桂堂本作「花意重」,唱者多從。實際上,經此改動後,句意無解。呂紅唱作「衣薄難禁寒露凍」,於義亦通。


五)現存錄音版本

  何惠群《嘆五更》的南音錄音版本並不少。據溫乃堅先生的憶述,即有何耀華瞽師、稪蘭師娘曾灌錄過唱片;又據周剛先生所述,他家中藏有一張由何惠乾瞽師主唱的《何惠群嘆五更》唱片,高亭公司出品。「他用男聲唱出癡情怨婦憶良人的感人故事,用南音揚州腔六叮兩板,拉梅花腔來唱,但與現今唱的和百年古本粵樂府書中寫的,有很多唱詞和拉腔不同」。可惜這三個版本筆者俱無緣得聽。現存最古老的版本,當推民國初年一位名叫鳳嬋的歌姬所唱的。

甲)鳳蟬(約1910年代)
 
 

  這是現存最古老的版本,曲長12分15秒,演唱者鳳嬋,身份不詳。根據唐健垣先生多年前在香港電台節目《杜煥南音欣賞》的分析,其人當為青樓妓女,可能是得到恩客的捧場,出資灌錄唱片,用以分贈友好之類。唱片科技在民國初年尚屬新玩意,在今天聽來,錄音效果自然欠理想。特別是當時的蠟盤錄音,每面只得六分鐘左右,唱者一開始便要唱流水板。拍和樂器相當古樸,只有椰胡、三絃和一個梆子。比較特別的是最末部份,可能是錄音時間尚有剩餘,故唱者在原來曲詞之外,再續貂了幾句:「XXX,XXXX(按:此句已難以分辨),牛郎織女過渡銀河。聽想我奴奴真折墮,折墮到今生做個姑婆」。
<

乙)張月兒、張瓊仙(約1932)



  這是一個頗有特色的版本,由張月兒與張瓊仙合唱,歌林唱片公司在19­32年前後錄製,全曲共計11分46秒。唱腔基本上跟現今相同,但由兩人輪流­各唱一段。張月兒綽號鬼馬歌后,與小明星等并稱「四大平喉」;張瓊仙乃粵樂名宿梁以忠先生的夫人。拍和樂器有結他、琵琶、木琴、椰胡和高胡。高胡是在中間唱段才開始使用,而­結他與琵琶亦是輪替使用,故推測伴奏者應是當時兼擅這兩樂器的名音樂家何大傻(1896­-1957)。


丙)潤心師娘(1974?)

 

  潤心師娘姓曾,屬「佛山派」師娘,唱腔甚有寸度。由1955年開始,受聘於香港電台,每週演唱粵曲。現存這個《嘆五更》的版本,來源不詳,網上或稱香港電台錄音。印象中,德國文化協會在七十年代中曾於歌德中心舉辦過一次說唱大會,邀請了杜煥、潤心曾一批民間藝術家出席獻唱,這個版本可能就是該次的錄音。   此曲節奏舒徐,平淡委婉,幽怨動人,堪稱南音佳作。筆者個人意見,在現存多個《何惠群嘆五更》版本中,以潤心師娘這個版本為最好。伴奏樂器十分簡單,如無聽錯,只有洞簫和秦琴。在處理上,由「落花無主葬在春泥」轉乙反,至「奴奴家住芙蓉澗」句再轉回正線。



丁)杜煥(1975)


   此版本出自《訴衷情》鐳射唱片,乃杜煥瞽師於1975年的現場錄音。1974年,榮鴻增教授(當時仍是美國匹茲堡大學音樂系博士生)在香港聽到杜煥瞽師的南音演唱,深感此頻臨失傳的民間藝術,有必要進行搶救。1975年,乃安排杜煥瞽師一連三個月(每星期三次),於港島上環水坑口的富隆茶樓,作現場的演唱和錄音,《何惠群嘆五更》便是其中的一首。何以不選擇收音效果較佳的錄音室呢?主事者之意,為了準確地保存地水南音的原貌,有必要連同具體的演唱環境聲音亦記錄下來。

  最可惜者,由於拉奏椰胡的何臣瞽師已經去世,故只得杜煥彈箏自唱,伴奏效果略嫌單調。加上,杜煥的嗓音與演譯風格,跟《嘆五更》的內容不太合襯,今天聽起來,特別是跟潤心的版本相比較,不免稍為遜色。



戊)呂紅(年份不詳)

            

  呂紅乃粵樂名家呂文成(1898~1981)的千金,曾灌錄為數頗多的粵曲唱片。由於筆者手頭上暫無資料,這首《嘆五更》的具體出版年份不詳,估計是六十年代作品。伴奏歌器主要是古箏和椰胡。在處理上,以正線為主,只在「許多心事郎你未曉」至「隔水相逢空望盼」之間才用苦喉;二更段與五更段俱轉為流水板。至於演唱風格,此唱乃屬典型「女伶腔」的「粵曲南音」。唱者嗓音甜潤,字正腔圓,一板一眼,可謂無懈可擊。若跟潤心唱本作比較,由於彼此風格有所不同,只能說蘿蔔青菜,各有所愛了。


戊)唐小燕(2008~2010)


 

  踏入廿世紀八十年代,香港的南音說唱藝術基本上已宣告死亡。它之所以沒有像粵謳(解心)般完全消失,主因是它早已被吸收進粵劇體系之中。今天有心人欲重新提倡南音,實屬難能可貴,加上演唱者乃失明人士,我們站在保衛粵文化的角度,理應大力支持。

  平情而論,唐小燕的唱法,無論從曲詞、處理,甚至是行腔方面看,基本上都是呂紅唱本的翻版。

  有點可商榷的,乃「地水南音」一詞所指,應該是一種演唱風格,而不是唱者的個人身份。(把「地水南音」翻譯為「Blindman Nanyin」,容易令人誤導)。如果我們同意把杜煥、劉就、白駒榮等人的風格稱為正宗的「地水南音」,那麼,呂紅與唐小燕的唱法,只能說是接近粵劇「戲棚南音」的「女伶南音」、「粵曲南音」,卻不宜稱為「地水南音」。

  首先,地水南音的最大特色,乃是低迴纏綿,「子喉」的「地水南音」,本身就是有點自相矛盾。

  再從唱詞看,呂、唐唱本首段於「好似銀河隔住女牽牛」句後,加插了「日盼郎歸情萬縷,相思苦處幾時休」,然後才接原本「好花自古香唔久,青春難為使君留」;四更段於「綠窗常掛望夫山」與「我郎家住荔枝灣」之間,加插了「睹物思人情已冷,寒衾獨抱聽更殘」一句。加插新句的最大考慮,乃要使曲詞趨於工整。今天粵劇南音,格式全是上句(仄)--下句(陰平)--上句(仄)--下句(陽平)的四句一段模式,而古老的南音並無如此硬性要求,只要是上句(仄)--下句(平)--上句(仄)--下句(平)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