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

「花間日課」與「四時歡」(下)

「花間日課」與「四時歡」(下) 

  文章運用了頗多的典故,閱讀上要求具備一定的國學基礎,這裏也不擬逐句作白話語譯。最重要者,作者是要點出一意境,簡而言之,即「生活藝術化」。人只要循此方向,於不同季節的不同時段,自可有其賞心樂事。至於所作何事,則絕對不能執實。所謂「花間日課」,不可理解成每天硬性規定的動作。

  以下且從日常生活的各方面,略看作者的描述。


一)衣飾

  
       晨起芰荷為衣,傍花枝吸露潤肺              午後戴白接蘺冠,著隱士衫,望霜葉紅開


  在衣飾方面,作者提到「芰荷為衣」、「籜冠蒲扇」、「著隱士衫」、「布衣皮帽」等。

  首先,芰荷為衣,典出屈原《離騷》:「製芰荷以为衣兮,集芙蓉以为裳。」蓮葉乾枯後,似可作為天然素材,縫製成外衣的。程羽文《清閒供》有《天然具》一節,云:「破柏成門,搴蘿就幕,山家真率,多自有一種天然具也。榆莢錢、柳線、芰荷衣......」。筆者的推測,也許是簑衣之類的東西。

  籜冠是竹皮冠,即用竹笋皮製成的帽子。據清代戴名世所撰的《陳士慶傳》記載:「......已而入函谷关,至终南,有老人籜冠羽衣坐在洞中,辟穀久矣。」看來跟隱士也有點淵源。至於「蒲扇」,今天尚多見,不必費辭。

  隱士衫,梁福《廬陵記》說:「成芳隱麥林山,剝苧織布,為短襴寬袖之衣,著以酤酒,自稱隱士衫」。但按照《清閒供》作者的精神,飢食渴飲,夏葛冬裘,至道亦無餘蘊。今天的「隱士衫」,一定就是T裇波鞋的「街坊裝」。既非華衣美服,更非標奇立異的古怪服飾。只是穿在販夫走卒身上,是「牛記笠記」;穿在高人雅士身上,則是「隱士衫」。



二)飲食
日晡持蟹螯鱸膾,酌海川螺,試新釀,醉聽四野蟲吟
  飲食方面,作者提到「採筍蕨,供胡麻」,前者即今有機野菜,後者乃仙家之食,地位略同今天「五色靈芝」之類的天然補品。

  至於「斗酒雙柑」,普通水果而已;「浮瓜沉李」,指用冰涼的井水來浸瓜果。今天我們有了電冰箱、碳酸飲料,炎夏冷飲方面的條件,當然是古人無法比擬的。即使是一瓶普通的冰鎮可樂,試問古代帝王能有這種享受嗎?

  秋天則不外是買些魚蟹之類的時令珍鮮,回家弄幾味撚手小菜。冬日圍爐吃煨芋頭,食味肯定及不上今天的煨蕃薯了。



 
                  午後刳椰子盃,浮瓜沉李,搗蓮花,飲碧芳酒



三)文娛

  
                   午後乘款馬,攜斗酒雙柑,往聽黃鸝 薄暮繞徑,灌花種魚


  日常活動,《花鏡》與《清閒供》所述,基本上離不開古代一般文人所喜愛的琴棋書畫、花鳥蟲魚,以至詩詞歌賦之類的嗜好。

  
        禺中披古圖畫,展法帖臨池                  操琴調鶴,玩金石鼎彝

  當然,隨著時代環境的變遷,過去有很多場景,今天已不可能重覆了。但最重要的是個人心態,具體物件不外是工具,盡可變通。例如前人是「乘款馬」,今天我們可以改騎鐵馬摩托;從前的「策蹇驢」,今天若轉為乘電車,照樣不失那份浪漫感。市區雖然沒有「古松懸崖」,供我們「敲冰煮建茗」,但何妨改乘電車到中環陸羽茶室飲茶?垂釣於「古藤曲水邊」,固然是清幽雅逸,但換了是市區的海邊碼頭,亦別有一番情調。

  
          向古松懸崖間,敲冰煮建茗         午後浴罷蘭湯,棹小舟,垂釣於古藤曲水邊




  聊天是人生的至樂,古代由於資訊科技落後,交通不便,至少在對手的選擇上,局限性很大。今天隨著互聯網的普及,每個人隨時可以身穿汗衫,腳踏人字拖,上網閒聊。任何話題,不管是家國大事,抑或私人感情,均能言不及義地胡謅一番,現代人是多麼的幸福啊!

  
          據匡床,與忘形友談齊諧山海            圍爐促膝,說無上妙偈,歎劍術之無傳